学会建设-杏耀平台登录入口
来源:市科协 发布时间:2022-10-14 选择阅读字号:[ 大 中 小 ] 阅读次数: 0
开栏语:
以小我微光,聚星河万顷。
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要时刻,市科协系统开设“喜迎党的二十大”专栏,推出“把科技力量贡献给祖国”系列,选取攀枝花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,讲述他们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,引领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,呈现他们“应时代之需,解国家之急”浓厚的家国情怀。
人物简介
朱福兴,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。
朱福兴:把科技力量贡献给祖国
如果说,每个人都是发光的星星。
那么,2021年6月7日,成都。第十五届“四川省青年科技奖”表彰大会,授予50名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,朱福兴是其中一员。这一刻,朱福兴觉得自己就是一颗发光的星星。
回顾过往。2008年朱福兴大学毕业来到攀钢工作。2013年,攀钢海绵钛生产告急,自国外引进的全流程海绵钛生产线面临着无法实现流水作业、电流效率低、精镁质量差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,急需技术力量支持。在此危急情况下,攀钢成立了海绵钛生产攻关队,凭借扎实的钛化工理论知识以及刻苦敬业的工作态度,朱福兴被委以重任,承担起了项目攻关。
“我学的是生态冶金,接触熔盐电解不到3年时间,要去解决一项世界级难题,心里没底,但企业需要,就该勇敢站出来接受挑战。”朱福兴白天扎进生产现场,跟班请教,力求熟悉生产工艺、了解设备性能,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现场数据。夜晚翻阅大量设计资料,查阅国内外文献,不断分析总结。在完全没有经验可借鉴,亦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,朱福兴凭借长期扎实的现场调研和理论学习,发现了无法实现流水线作业的两个主要原因。与此同时,他又开创性提出在线监测及故障处理方法,扭转了在设备上疲于堵漏的被动局面,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车间的生产难题。
到2015年11月,攀钢实现了30台电解槽的镁电解流水作业,至今已稳定运行超过2000天。国内外几十年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被攻克,攀钢镁电解成为国内唯一一条在运行的流水线电解槽工艺。2019年,朱福兴负责的“基于海绵钛用大型流水线电解镁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”项目,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“一等奖”。
把每项任务都当成使命来完成,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。为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,朱福兴不放过任何细节,在现场一守就是几个小时。缺乏设备支撑,他动手搭建电解残渣沉积模拟、液镁汇集状况模拟、电解质理化性能测试、四氯化钛中有机物杂质检测等装置,成功开发出高品质金属镁及低有机物杂质四氯化钛生产方法,提升了海绵钛质量和品级率,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工作至今,朱福兴先后获得“攀钢标兵”、“鞍钢集团劳动模范”、第四届“四川省金属学会冶金青年奖”、“攀枝花市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”、“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”等荣誉。“我的初心就是开发更先进的镁电解技术,将攀钢海绵钛做到质量最优、成本最低。”朱福兴说,经过多年艰苦努力,攀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完整的钛加工企业。今年他们又组织申报了5个项目,全力推动攀钢钛产业向纵深发展。
现在,攀枝花面临钒钛综合利用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。今天的攀枝花更加迫切地渴望科技创新。
“四川省青年科技奖”,接受荣誉那一刻,朱福兴很激动,内心最直观的感受:这是对攀枝花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与鼓励。身为科技工作者要把创新争先、自立自强作为使命和责任。荣誉与成绩,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,就是将热情和智慧融入时代发展需求,积极投身经济社会主战场,面对一道道难关,他和团队接续奋斗在科研一线,把科技力量贡献给祖国。
(攀钢科协 供稿)